不僅是賣點,更是底線--華為旗艦機Mate 30系列消費者隱私保護與網絡安全

9月19號慕尼黑,華為新旗艦機型Mate 30系列發布。承襲32年通信技術積淀,Mate 30系列將5G聯接與澎湃性能歸于麒麟990芯片,分布式技術聚合多終端的能力,重構智慧手機想象。
筆者還發現這次發布會有些不一樣的地方,在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的介紹PPT中,著重強調了華為消費者隱私與網絡安全保護理念--Security and Privacy as Top Priority”。對于華為來說,消費者隱私與網絡安全保護不僅僅是賣點,更是堅守的底線。華為公司一直把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作為公司的最高綱領,致力于構建用戶信任的隱私保護與網絡安全品牌。
刷臉加指紋,雙重生物識別,雙倍便捷體驗
隨著“刷臉”應用的逐步普及,面部容顏成為了繼指紋之后、獨一無二的“生物密碼”。而3D人臉識別技術作為面向未來的“非接觸式”生物識別方式,與指紋這種“接觸式”生物識別方式可以形成有機互補。
在發布會上,華為還展示了基于前置3D深感攝像頭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3D人臉識別都可以快速完成支付寶、微信人臉支付。整個3D人臉識別全程都在獨立的TEE微內核內完成,更快更安全。
華為Mate 30 Pro還嵌入了新一代屏內指紋識別模塊,同樣支持微信、支付寶指紋支付功能。配合懸浮感應觸發和靈動解鎖動畫,讓用戶的支付過程行云流水,當“3D刷臉+屏內指紋”雙重生物識別技術“雙劍合璧”,迸發出雙倍便捷體驗和疾速支付體驗。
生物特征保存在安全可信存儲區
華為在安卓開放環境以外,構建了隔離的可信執行環境——TEE(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OS, 保護用戶敏感數據和業務。
首個基于形式化驗證微內核的TEE OS:通過數學可證明的形式化驗證方法提升微內核安全性,獲得國際信息技術安全評估通用標準CC EAL5+認證,是目前商用OS微內核獲得的最高安全認證等級,并首先在TEE OS中商用。
個人敏感數據不出TEE OS:生物特征、密鑰等敏感數據只存儲在TEE中,指紋/人臉認證、密碼驗證等操作全部在TEE中完成。
分布式全連接下的安全和隱私保護
分布式場景下,任何一個設備被攻破,都可能引發用戶信息泄漏。尤其是安全能力薄弱的設備更容易成為黑客攻擊的目標。因此,華為在分布式網絡構建之初,就將安全融入到系統設計中:通過分布式安全可信環境,保障每一臺設備的自身環境安全;通過可信互連能力,保障設備間的連接和傳輸安全。
分布式可信環境 – 手機安全能力到分布式的延伸
將華為手機的安全能力進行模塊化、輕量化,讓安全能力可以按需部署到各類分布式設備中,構筑分布式設備的基礎安全運行環境。華為生產設備:根據設備業務需求,部署TEE OS或輕量化TEE OS,保護用戶敏感數據和業務在分布式設備中的安全;生態合作設備:通過HiLink模組為生態設備提供輕量化的安全運行環境,讓生態設備上具備基本的安全能力,確保其安全接入華為分布式網絡。
分布式可信連接 – 保障設備間的連接和傳輸安全
分布式安全的另一個關鍵是保障設備間安全可信互連,保障正確的人在正確的設備上,正確的使用數據。 設備是原廠的:出廠預置唯一標識設備身份標識,驗證設備合法性;設備連接是經用戶授權許可的:首次設備連接,必須用戶主動授權,建立可信連接關系;設備間數據傳輸是安全的:在加密傳輸通道基礎上,還對數據本身進行了額外的端端加密,確保傳輸的內容只有用戶的可信設備才能解密。
比如,在智能家居場景下,只有建立了可信連接的設備才能控制家居配件;在智慧出行場景下,只有建立了可信連接的手機才能投屏到車機;在智慧辦公場景下,只有建立了可信連接的設備間才能進行數據共享。
華為堅持隱私保護的四個基本原則,即“透明可控”、“用戶受益”、“安全”和“合法合規”,通過對用戶個人數據的透明處理、讓用戶受益的個人數據使用體驗、領先業界的數據保護安全技術以及合法合規的產品設計和業務流程,全面保障用戶的隱私安全。如今,華為消費者業務已經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部署,在隱私保護上,華為以 “GAPP(業界主流隱私保護框架)+GDPR(歐盟統一數據保護法)+各國本地法律適配”作為全球隱私合規框架,并將PbD(Privacy by Design)融入產品開發、設計、驗證、銷售、服務和采購等全流程中,讓用戶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