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北美撤檔轉投Disney+ 流媒體成“避風港”?

據外媒報道,經過多次改檔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將放棄在北美院線發行,改為在Disney+流平臺以29.99美元(約209元)的價格點播放映。沒有Disney+業務或者影院已經復工的國家則將繼續選擇影院發行的形式,上映時間與北美線上放映時間一致為9月4日。報道一出,瞬間登頂了多個國家的社交網絡熱榜,也再次將“流媒體”平臺推到了大眾面前。
作為迪士尼推出還不久的OTT流媒體服務,Disney+旨在對標Netflix、亞馬遜等流媒體平臺。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作為“版權大戶”的迪士尼在內容方面可以說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迪士尼旗下擁有皮克斯動畫、漫威影業等創作工作室,IP則包括星球大戰、米老鼠唐老鴨、漫威宇宙等等。可以說,那些讓我們耳熟能詳、以及無數的童年回憶,它們的版權都掌握在這個龐大的帝國手中。
作為迪士尼公主系列的巨大IP,花木蘭真人電影制作成本達到了2億美元、宣發成本大約3億美元。想要收回成本并且實現盈利,預估票房需要達到7億美元。迪士尼CEO Bob Chapek表示:《花木蘭》的情況是獨一無二,希望在新冠疫情期間不得不多次改變院線檔期的情況下把該片帶給觀眾,希望該片的高端付費點播交易、促進Disney+訂閱用戶的提升等數字的興趣。
經過多次改檔,《花木蘭》在某些國家和地區選擇流媒體上映,其實也實屬無奈之舉。粗略估算,按照一次點播30美元計算,想要收回3億美元的成本,至少需要1000萬次點播。點播價格與北美電影票價相比的確高出了不少,但考慮到以家庭為單位的觀看場景,沒有了院線分成等因素,點播的全部收入都會落在迪士尼的口袋中。
于去年11月正式登場的Disney+,目前擁有6050萬付費用戶。(包括通過捆綁Hotstar在印度獲得的用戶,以及通過與TechCrunch母公司Verizon進行促銷獲得的免費用戶。)從用戶基數來看,想要實現1000萬次的付費點擊應該不是大問題。不過網絡點播也會帶來觀影體驗不佳、盜版等情況,但目前還是以收回成本為主要目標。盜版問題應該不用太過于擔心,畢竟迪士尼的法務部門可不是吃素的。
2020年的新冠疫情如今依舊在全球肆虐,并且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居家隔離”、“遠程辦公”等關鍵詞也成為了大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如同硬幣的兩面,此次疫情固然有消極的一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流媒體行業的發展。
據數據顯示,美國老牌流媒體平臺Netflix在最近一個季度新增了1000多萬用戶、全球用戶總數接近1.93億;迪士尼的其他流媒體服務例如ESPN+的用戶數量同比增長超過100%,達到850萬;Hulu的用戶數量增長27%,達到3550萬(其中340萬用戶同時支付視頻點播和電視直播費用)。
據Conviva第一季度流媒體報告顯示,流媒體視頻的播放量較去年同期上漲了57%。付費訂閱內容的播放量在今年一季度更是實現了79%的增幅,占據了用戶72%的觀看時間。足不出戶的用戶們,只能將目光轉向社交平臺與流媒體。報告還指出,就連有線新聞頻道的收視率在今年4月都翻了一番。
院線電影變為線上點播的方式,其實今年在國內早就進行了嘗試。年初由徐崢自導自演的《囧媽》,在上映前突然宣布撤檔,并且改為線上免費播放的方式,以6.3億元的價格賣給了字節跳動。根據歡喜傳媒發布的公告顯示:字節跳動按本集團交付授權內容的進度向歡歡喜喜支付人民幣6.3億元作為使用授權內容的代價;被授權方平臺獲得的授權內容播出的相關收入總額在扣除被授權方平臺管道成本及上述人民幣6.3億元的代價后,如有超額部分,歡歡喜喜可獲若干比例的收益分成。
此舉一出,徐崢在網絡上的評價可以說是極致的“兩極分化”。以用戶為首的消費者們,自然是拍手稱快,不用出門就能看到賀歲檔電影;而另一邊,卻遭到幾乎“全電影行業”的抵制和譴責。電影制片方與院線的關系可以用“相愛相殺”來形容。電影為院線帶來收入、院線為電影提供場所,二者以分成的原則和平共處。而此次《囧媽》直接跳過了院線,將本屬于院線方的分成放入了自己的口袋中。這種“沒有第三方賺差價”的行為,影院當然不會開心了。
雖然受到了種種非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徐崢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市場變動時,盡力維護了投資方的最大權益。其實付費點播業務在歐美國家已經十分成熟,所以此次《花木蘭》的撤檔并也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但中國市場相關版權意識還沒有建立完善,視頻平臺的付費會員也無法像迪士尼一樣支撐起平臺的運營與投資,所以它們最主要的主要盈利方式還是兩個字:廣告。
對于像迪士尼這樣財大氣粗的公司而言,《花木蘭》在自家的平臺上映,十分可控。憑借著強悍的用戶群體,收回成本并且實現盈利應該不困難。但對于國產電影而言,院線的分賬模式、用戶付費模式的淡薄,以及特殊的市場結構,使得像《唐人街探案3》這樣的大制作不敢輕易嘗試“線上”的模式,只能默默等待下一個賀歲檔的到來。
其實就在近日,投資3億的大片《征途》國內選擇網絡付費播出,付費價格為24元。從價格來看,幾乎已經等于很多城市的電影票價格,但這部影片上線3天收入便達到了4262萬。此外還有新版《奇門遁甲》《倩女幽魂:人間情》票房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雖然視頻平臺無法取代影院的地位,但二者也絕不是敵對的關系。院線影片可以轉向流媒體平臺首映、流媒體自制影片自然也能夠與院線大片一爭高下。在當下這個特殊的時期里,隨著觀眾付費習慣正在逐漸養成,流媒體也正在成長為一塊潛力無限的市場。
國內的視頻平臺如今依舊處于發展之中。想要維持內容的制作以及平臺的運營,單靠每人100多元的會員費用還是不夠的。此前也有某平臺推出了“單集購買、超前點播”的方式。雖然受到了網友們的口誅筆伐,但其實用戶們憤怒的點主要還是在于“雙重付費”的行為。真正優秀的內容,大家還是愿意為其付費的。
筆者也相信,隨著中國版權意識的不斷完善、影視內容的不斷精進、用戶們付費意識的不斷形成,國內的流媒體平臺或許真的會成為一些影片的“避風港”。那些受眾較小、無法登陸院線的影片、懷才不遇的導演、演員,也能夠借著這片土壤成長起來,成為中國影視行業的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