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8-06 | 欄目:安卓 | 點擊:次
IT前沿7月26日消息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9省區市公布高考分數線,各地考生陸續進入報志愿階段。工信部官方表示,歡迎報考工信部七所直屬高校。
IT前沿獲悉,工信部七所直屬高校分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成立于1952年,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學校所在地北京,分為學院路校區、沙河校區,占地3000多畝。北航是全國第一批16所重點高校之一,是國家“211工程”、“985 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成為國家“雙一流” 建設A類高校,2018年成為國家首批授權自主審核學位的高校。
北航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實施大類招生、通識教育、書院育人。以學生為本,擴大專業自主選擇權,實行導師制、完全學分制。
北航按照“頂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優勢醫工”的學科建設方針,著力打造一流學科體系。有工、理、管、文、法、經、哲、教育、醫和藝術10個學科門類。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教育部最新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北航獲得14個A類學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為A+學科。
北航現有專任教師近2400人,其中兩院院士2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77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59 人,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110余人。
北航堅持科研創新立功,強化有組織的科研,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先導,面向國際學術前沿開展科學研究,科研成果不斷涌現,人均科研經費位居全國高校第一,近15年獲得15項國家級科技獎勵一等獎。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簡稱“北理工”)1940年誕生于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
學校工程、材料科學、化學、物理、數學、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先后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材料科學進入前1‰。現有教職工3400余名,匯聚了26名兩院院士、47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教授、40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各類國家級創新團隊38個。
近年來,學校全面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和大類管理人才培養改革,啟動SPACE+X(寰宇+)計劃,推行“書院制”育人模式,構建“價值塑造、知識養成、實踐能力”三位一體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培養“胸懷壯志、明德精工、創新包容、時代擔當”的領軍領導人才。在建校80年以來的30余萬畢業生中,有李鵬、曾慶紅、葉選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120余位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和將軍;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小謨、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等50余位院士和一大批聲名卓著的專家學者。
學校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科技成果豐碩,在一大批國家重大需求的科技領域代表了國家水平,在深空探測、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新材料、現代通信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等過程中,學校研發的多項技術均有優異表現。近四年,獲得國家科技獎勵26項,其中牽頭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6項,牽頭獲得國家科技一等獎2項,獲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近年來,學校科研經費始終位居全國高校前十。學校與6大洲,74個國家和地區的346所高校簽訂校級合作協議,形成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全球性網絡,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面向未來,學校將持續打造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支撐!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以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經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擁有哈爾濱、威海、深圳三個校區。學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確定為全國學習國外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兩所樣板大學之一,1954年進入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6所高校行列,曾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學校于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1999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985工程”重點建設的9所大學之一,2000年與同根同源的哈爾濱建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選“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名單。
學校充分發揮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涵蓋了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門類。學校現有9個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6個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學校有10個一級學科排名位居全國前五位,其中力學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哈工大共有17個學科位列A類,學科優秀率(A類學科占授權學科的比例)位列全國第六位,A類學科數量位列全國第八位,工科A類數量位列全國第二位。
學校建成了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為學校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學校有兩院院士39人,入選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2人、青年學者19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3人,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9人。
學校堅持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辦學定位,參與了探月工程等14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科研經費總額和國家科技三大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劉永坦院士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連續6年有7個項目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簡稱“西工大”)坐落于陜西西安,是一所以發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等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開放式大學,是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批進入“211工程”、“985工程”,一直是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
學校辦學資源富集,學科特色鮮明,科研能力強,科技貢獻大。以三航學科群為引領,3M(材料、機電、力學)學科群、3C(計算機、通信、控制)學科群、理科學科群和人文社科學科群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其中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等5個學科群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充分發揮“三航”特色優勢,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重點參與了大飛機、載人航天與探月等10個重大專項的論證及科研攻關,是“為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作出貢獻單位”的兩所高校之一。在國慶60周年閱兵、建軍90周年閱兵和國慶70周年閱兵中,學校自主研制生產的無人機,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
辦學80余年,學校為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輸送了20萬多名校友,在人才培養領域形成了獨有的“西工大現象”。
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簡稱“哈工程”)前身是創建于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1994年,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學校是首批“211工程”建設高校,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高校,首批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現隸屬于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是我國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應用(簡稱“三海一核”)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學校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船舶與海洋工程獲得最高等級A+評價、控制科學與工程獲A-級評價,核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均進入全國排名前20%。材料科學、化學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學校現有25個招生專業(類),擁有1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校本科畢業生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本科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連續十余年居黑龍江省高校首位。超50%的本科生升學,其中近40%的學生進入985高校或科研院所深造。就業學生近50%進入國內及世界500強企業,用人單位對聘用畢業生整體滿意度保持在 99%以上。學校被評為“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50強”單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南航”)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研究型大學。學校2017年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序列,是“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全國畢業生就業五十強高校,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與中國民航局、教育部、江蘇省共建高校。
學校辦學資源富集,科研能力強。學校科技經費逐年增長,2019年達到18.78億元,教育部科技司2018年數據顯示,學校人均科研經費64.75萬元,位居全國高校第12位;學校現建有國家級科研基地6個,位居同類高校前列,省部級科研平臺實現工科學院全覆蓋現建有國家級科研基地6個,居同類高校前列,省部級科研平臺實現工科學院全覆蓋。近五年來,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項,省部級一等獎36項。2019年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申報中,學校申報的15個專業全部入選,獲批率100%。
建校六十余年來,堅持為國育才,培養了C919大型客機總師吳光輝、直10直19總師吳希明、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師趙光恒、AG600水陸兩棲飛機總師黃領才、北斗三號衛星總師陳忠貴、嫦娥四號和火星探測器總師孫澤洲等航空航天領域項目總師,是名副其實的總師搖籃。近幾年,學校依托優勢學科,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主動布局新興專業,增設了機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專業。同時,大力改革教學模式,實施航空航天類大類招生、大類培養,面向前沿尖端領域,以“長空創新班”新模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簡稱“南理工”)是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全國重點大學,坐落于古都南京。學校由創建于1953年的新中國軍工科技最高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分建而成。2017年學校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2018年,王澤山院士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辦學特色鮮明。形成了兵器與裝備、電子與信息、化工與材料三大優勢學科群,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4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領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進入前1‰。現有國家重點學科9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1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9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3個。
學校堅持以師為本,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20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擁有20名兩院院士,4名外國院士,19名“長江學者”,8人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5人獲“國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3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育人成果豐碩。辦學60多年來,累計為國家培養輸送了23萬余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其中13人當選兩院院士。“十二五”以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8項。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成效顯著,是全國同時獲得“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等五項國家級創新創業榮譽的六所高校之一。
學校堅持創新引領,科技優勢突出。“十二五”以來,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262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19項。2019年10月,由學校擔任總師單位研制的武器裝備亮相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接受了黨和全國人民的檢閱。